造像碑有刊文于像、像文并重的特点,从其“图像”和“题记”,召唤出中国文化体系中的“象”与“文”概念。“象”涉及象征符号系统,传达了图像表现形式、内容和造像思惟的审美层面。造像碑图像融合了佛教观念、经典仪轨、文化象征和艺术形式。
造像碑的图像表现
一、“三段式”图像结构
造像碑图像常采三段式图像结构,即“天、人间、地”之三段式构图。上层是天宫意象,如:在兜率天说法的弥勒菩萨交脚坐,或二佛并坐像,或飞天和伎乐天;中层是主龛,通常是一佛并随众组合,表示在人间成佛的释迦牟尼佛说法画面;下层是一对护法狮子、博山炉及供养人像。
图像的三段式结构,象天法地,连结了中国自古以来“天、地、人”的空间概念,和“前世、今生、来世”的三世时间想像,从造像碑的时空结构中展现了华夏民族的世界观。
二、“二佛并坐”图像意涵
佛教意义:二佛,指释迦牟尼佛和多宝佛,反映了《法华经.见宝塔品》中释迦佛、多宝佛并坐说法的情景。多宝佛曾发下大愿:“若我成佛,灭度之后,于十方国土有说《法华经》处,我之塔庙,为听是经故,涌现其前,为作证明。”于是,每当释迦佛讲《法华经》时,多宝塔皆自然涌现。多宝佛还发下誓愿:“若我宝塔,为听《法华经》故,出于诸佛前时,其有欲以我身示四众者,彼佛分身诸佛一一在于十方世界说法,尽还集一处,然后我身乃出现耳。”于是,每到此时,四方诸佛云集,释迦佛以右指开多宝塔户,多宝佛请释迦佛入塔并坐,赴会者均因释迦佛的神力升至虚空听法。
时代背景:北朝时期佛教造像的伦理化有其时代之*治背景,当时盛行“帝王即是当今如来”的观念,拜皇帝等于拜佛;民间则以孝为中心,是彰明孝道的社会礼制。冯太后于北魏献文帝和孝文帝时摄*,二皇并坐一把朝椅,二圣共掌朝纲的情况,故北朝造像碑中释迦、多宝二佛并坐龛室或象征二皇并坐,弥勒未来佛的菩萨身分或象征年幼的皇子,反映出北魏太和年间造像的时代背景。
三、现实生活的反映
民间的造像碑有别于官方石窟造像,以较浅显易懂的方式宣传佛教教义,故民族化、世俗化、人间现实化,是早期造像碑的一大特征。例如馆藏北魏石造四面像中,除了有二佛并坐像之外,更有大象、演奏乐队、杂技表演和二龙戏珠的“交龙纹”等图像,反映了更多现实生活中的内容。“交龙纹”表达了古人对子孙兴旺的殷切渴望,由于交龙纹有子孙蕃昌、宜子宜孙的吉祥意义,逐渐引申出“避邪祈福”的符号象征。
造像碑的图像象征
在造像碑图像中隐藏着庞大的宗教力量,具有把自然能量转化为文化与精神的动力,宗教的象征内涵更是具有强力转化身心的功能,例如:光相及狮子、龙、象等灵兽图像均蕴含丰富的象征意涵。馆藏西魏大统十七年(年)王俟尼造佛碑像,图像中就包含有龙、象、狮子等灵兽造型表现,碑阳碑首龙纹苍劲,主龛释尊说法图,龛下为双狮前引,象驮宝辇,释迦如来升座说法之景象。
一、“光”的象征
佛教图像以光相代表智慧与光明,佛造像的头光与身光,表法力与威仪。“火焰纹”象征智慧之光,有“火焰三昧”之意义,佛曾为降伏*龙入此三昧,自身出火。《佛说长阿含经.卷十》记载:“至摩竭国北毗陀山中。尔时,世尊入火焰三昧,彼毗陀山同一火色。”诸罗汉入灭时,亦多入此三昧,灰烬其身。
二、“狮子”的象征
狮子,梵文Simba,译为“师”,因是兽类,所以又加上“犬”部,就成为“狮”字。中国古代本来没有狮子,据说是张骞通使西域以后,自西域传来。《尔雅.释兽第十八》记载:“狻麑,如虦猫。食虎豹。”东晋郭璞注:“即师子也,出西域。”狻麑,另称狻猊,为传说中龙生九子之一,形如狮,喜烟好坐,所以其形相一般出现在香炉上。随着佛教传入中国,狮子在人们心目中成了高贵尊严的灵兽。碑像主佛龛佛座下,面对博山炉的一对狮子,具有护法的涵义,典缘于佛教狮座是佛的坐处。何以名“师子座”呢?《大智度论.卷七》记载:“佛为人中师子,佛所坐处若床若地,皆名‘师子座’。譬如今者国王坐处,亦名师子座……又如师子四足兽中,独步无畏,能伏一切;佛亦如是,于九十六种道中,一切降伏无畏故,名人师子。”《大智度论.卷二十五》中佛言:“‘我有十力、四无所畏。’是名‘众中师子吼’。”表佛为大众说法无所畏怯,音声震动世界,如狮子吼慑伏群兽。
三、“龙、象”的象征
龙是中华民族、中国文化的象征,华夏子民自称“龙的传人”。用“文字龙”的概念来介绍佛教文物中的龙文化,如在馆藏造像中有罗汉“降龙”的造型,雕刻在造像碑顶喜在高处的“螭龙”,口吐莲花托着菩萨像的“翔龙嘉莲”,代表真龙天子的五爪“帝王龙”。佛教中常以“法门龙象”比喻英才,是以龙象的力量雄大,譬喻修行精进力大、品德崇高的高僧。
佛教的龙不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龙,而是所谓“天龙八部”中的一支,是佛教的护法神。梵语“那伽”那伽,意译为龙、象、无罪、不来。佛教用以喻佛或阿罗汉中修行勇猛有最大力者,为“摩诃那伽”。《大智度论.卷三》:“摩诃言大,那名不,伽名罪。诸阿罗汉诸烦恼断,以是故名不罪。复次,那伽或名龙,或名象。是五千阿罗汉,诸无数阿罗汉中最大力,是以故言如龙如象。水行中龙力大,陆行中象力大。”
结语
造像碑是宗教艺术,经典与仪轨是其基本规范。每尊佛像用以表法,例如碑像中最普遍的一佛二菩萨“三尊式”造像,佛代表“本体”,“本体”是一,只用一尊佛来表法;菩萨代表“从体起用”,故以两位菩萨作为代表,一位表“智慧”、一位表“实践”。所以“三尊式”造像就是佛教造像的原型意象。原型(archetype)即是一种古类型,是前人所遗留最原始的形相,可以拥有普遍共相性的吸引力,不分国界地域,皆能唤起人们共同的审美意象和情感表现。
回复文字阅读历史文章,如回复:北齐01可阅读文章:北齐的佛像(珍藏版),也可“查看历史消息”查阅。
近期点击量较高文章:
北齐01
北齐02
金01
唐01
唐02
唐03
唐04
唐05
北周01
北周02
北朝01
辽01
隋01
隋02
北魏01
北魏02
北魏03
北魏04
北魏05
北魏06
西魏01
宋01
宋02
相01
相02
相03
相04
力士01
天王01
韦陀01
藏01
藏02
藏03
藏04
道01
千手01
千手02
释01
日本01
柬埔寨01
柬埔寨02
柬埔寨03
长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