脚淋巴性水肿

首页 » 常识 » 诊断 » 会同ldquo炎帝故里rdquo
TUhjnbcbe - 2021/7/7 17:06:00

一、至今保留的牛图腾

在会同民间,牛是一种图腾,成了人们崇拜的偶像。在民间传说远代的“牛头人身”的神人威力无比,劈石开山,掘地成河,折一棵大树攘露水,丢这根露水棍给丈母娘够三年另六个月烧,在溪边屙一堆屎把溪流塞断了。

直到现在人们还看到,会同民间的民居屋脊两端无论是用瓦片叠的还是泥塑的,都做成高翘翻卷的形状,活像牛的两只大角,正像甲骨文中的“牛”()字上端。使整个屋面状如牛头而雄浑气派。不只民居如此,其他如寺庙、土地祠等的屋顶更是如此。甚至有些坟墓前的坟碑顶端也凿成这个样子。如果细心观察,还会发现民居堂屋门楣上两个门簪子的特别:前端分别刻着八卦中乾坤()两个卦象,而后端却削成两只左右对称的牛角。凡是榫头穿过柱眼的地方都需要打上一个“关楔”来固定,每个关楔都削成牛角的形状。

农夫耙旱地使用的踏耙的齿也是牛角形的。民间还下一种棋叫“牛角棋”,就是随时在地面或石板上画一个牛角似的棋盘,捡些小石子或折些小树枝当棋子来下。

牛角在民间的用处很多。木工师傅造房子、做家具时要在木头和枋片上作标记、书写符号,像读书人一样的笔和墨盒。木匠的笔是竹签,墨盒是牛角尖端的一截,里面填满墨衣浸饱墨汁,系上带子扣在手腕上,以方便随时随地将竹笔插入蘸墨。木匠师傅把这截牛角叫做墨角。打猎用火枪,火枪用火药。猎人平时把火药装进牛角里挂在壁上,既防潮,又隔离火种。也有偶感风寒头痛头晕的,用角牛当火罐在“印堂”穴上拔出一个“火疤印”后祛寒止痛。从前科学不发达,医疗卫生条件差,一些人家遇到病痛之灾就请老司(专以“法术”驱神送*为业者)敬大神。老司往往是在天近黑时吹牛角“夜呜夜呜”地来到雇主人家,作“号令三*”的样子。因此,民间有句歇后语形容天将要黑:“老司吹牛角——夜呜夜呜地了。”老司在施法弄术时也是几次吹叫牛角、屡翻筋头倒立牛角、头上戴着伸出三只角的头饰、身上穿着毛须打绺的蓑衣,完全一副蚩尤神的样子。由于牛角角质坚韧细

密,可以做成牛角梳子,做成油漆工用的刮灰刀。

二、山民对牛的崇拜

会同是山区,山民们对牛很崇拜。

笔者年幼时,寨子外荒坪里有牛贩子在杀牛。笔者随同几个小伙伴围观了杀牛的场面,回到家里就被母亲责骂,说看着牛被杀是见死不救,有罪过,应该背着手看,表示自己也被绑着,无力相救。

在笔者家乡有一个传说。从前有个农夫在耕田,家里人送了早饭来,他坐在田边吃饭,而不给牛松绳子解丫。他在吃,牛在饿,结果惹事怒了天神,一个炸雷把他打死在田边。从此,农夫耕田半途吃饭,同时一定要放牛去吃草。有的农夫在头天就一边一看牛一边用禾则(一种专用农具,在一个半圆木盘直径这边嵌入一口刀片,套在中指与无名指间,掌指配合切断禾秆、草茎)则好几大捆青草次日随犁耙带到田间,趁人在吃饭时,让牛也吃到现成的草。

会同人一直认为有牛栏就必然有牛栏土地神,简称为牛栏土地。所以在过年的时候,农户不仅给天地、神龛祭供茶酒三牲,牛栏土地也不例外。特别还要用青菜叶包了肉片、饭团、糍粑之类喂给牛吃,说是人都过年,牛也应该过年。有的小孩犯了“四柱关”,大人就为小孩写上红纸签子“诚心寄拜牛栏土地位前”,贴在牛栏上,“虔望保佑凶星退位,吉首常临”。

传说,农历四月初八是牛的生日。以前,这一天不管怎么忙,农夫都会停止耕田,要让牛休息一天。直到归入“集体”,这种习俗才被人们淡忘了。如果某个人的生日恰是四月初八,那么大人给取乳名时也就会带个“牛”字。当然,有许多不是四月初八出生的小孩也被叫做“牛伢”之类的名字。

这种对牛的崇拜跟会同连山有着密切的关系。如果哪个急急忙忙地追赶牛,别人就会说:“你怕是要去赶连山吧?”如果哪一头母牛一年一个地连年生小牛崽,人们就把这牛叫“连山牛”。甚至于从前的人不知节制生育,如果某位母亲一年一胎地生儿育女也被人们讥讽为“连山牛”。

从前穷人耕地少,如果两家或三家共养一头牛,则他们就互相称为“牛亲家”了。把众(会同方言,“众”是共同所有、搭伙的意思)牛与儿女亲家相提并论,真正是把牛人格化了。

三、农民视牛如宝

在我们这以牛为图腾,对牛非常崇拜的地方,农民视牛为至宝。

当小牛刚生下来,牛的主人就及时给小牛削去蹄爪上的嫩角质以防滑,还要适时丢弃小牛的胎衣,以免被母牛吃下而缺少奶水,如果水牛还要擦澡。开初几日小牛还只会踉跄行走,不能放牧,当然也得给母牛割青草喂养。细心的主人还要喂饲母牛以酒类以增加乳汁,并喂饲小牛以糖水以增加营养。开始放牧时要在小牛颈脖子套个软圈,以备在它即将跌摔时赶紧拉它一把。农夫深知“养牛没有巧,全靠一把草”,总在白天放牧以后,夜间还要添足枯草(即干稻草)。一来牛吃不到枯草就会拉稀,二来牛栏里少了枯草牛身上就会沾满牛屎,很不卫生。谁家的牛放出来油光闪亮,就象征着这家人勤劳。同时把干草、青草和牛粪尿混在一起堆沤发酵腐烂以后,是理想的有机肥料。尤其在春耕大忙时节,农民总要在头天下午备好青草,在次日鸡叫时起来喂给牛吃,让牛吃饱了才赶牛下田。细心的主人还要饲以米酒,使牛舒筋活血。平时饲以饴糖或蜂蜡给牛催膘,灌饲一种草药汤使牛开胃而多吃草。

“夏天一口塘,冬天一间房。”这也是牛的基本生活条件,水牛在天气一热就会下水塘洗澡。所以哪怕在备足草料圈养的情况下(圈养可多积肥料,少破坏庄稼),也每天要让牛洗两次澡,并让牛饮足干净的冷水。冬天,水牛怕冷,牛栏必须要避风档雨,多垫干草保持干燥。冰雪天气里,农夫就把预先储备的青草给牛“翻百页”(牛光吃干草翻不动百页肚),还要每日挑一担井水让牛喝。井水不会太冷,但千万不能给牛喝热水。夏天,牛经常被牛虻叮血,看牛的人手握蝇拍,高度警惕,一发现牛虻就将其拍死。冬天,牛久不洗澡,就会生虱子,农夫就用一种铁制的梳子把牛身上的虱子和虱子蛋清除掉。牛的尾巴不停地左右扫打,既是一种本能,也是为了驱赶蚊子。但如果牛尾巴上生了一种叫“铁旋虫”的疾病,牛尾巴就会断掉。农民用烟草秆熬水或直接用旱烟油涂在牛的患处来救牛的尾巴。水牛身上还会发一种“抬壳虫”(实为一种癣),农民就用红叶大菜擦牛的患部。牛的胯下常生一种寄生虫叫“毛鳖子”,专叮在牛皮上吸血。农民一发现牛胯下的毛鳖子,总不嫌脏,要一一除之而后快。当功夫做完,给牛松绳解丫后,农民还要给牛揉一揉肩脖搓一搓背。如果牛丫与牛肩不太适合,磨烂了牛肩,农民就会给牛肩的伤口涂上桐油以消*生肌,在牛丫上包一小张兽皮以减少磨擦。乡间溪涧之上到处架有桥,牛不能走过。山民们又在木桥上铺上许多横木块,再填一层砂土,牛就可以在桥上如履平地般行走了。

立冬以后就不能用牛耕田了。不然,牛脚会痛的。牛喝了不干净的水,肚内会生“肉蚂蟥”。农民每年给牛灌饲几次茶油,以此杀灭肉蚂蟥。

四、用“牛”字命名

除了和牛身直接有关的牛绹(用以牵牛)、牛丫、牛缆、牛鼻串(鼻绳)、牛梢子(赶牛的小棍)、牛笼头(套在牛嘴上,使牛不乱吃庄稼)以外,还有很多地名、草木名、器物名都冠以一个“牛”字。

例如地名,洪江市(前归黔阳县)靠近会同漠滨的地方叫牛埠;清水江和兴隆滩旁叫牛场;会同广坪镇有个牛皮冲;连山火神坡杨家大祖墓是牛形。其余什么牛角冲、牛塘冲、牛塘寨、牛角丘那就更多了。

例如草木,有种较坚韧的,叶如桃叶面青背白的树叫牛筋木;有种韧如牛筋的草叫牛筋草;叶如牛舌的叫牛舌子草、叶如牛舌叶脉带红的一种草药叫牛舌七;还有一种茎节膨大籽粒粘衣的草叫牛膝;有一种藤本植物的块根的中药名叫牛皮冻;那种细长的辣椒叫牛角辣椒;一种藤本植物的果实像牛的睾丸叫牛茄子。

在器物方面,弹棉花的弓上绷的弦叫牛筋;把能按从大到小的顺序安锅子的一排灶叫牛角灶;木工师傅给谷仓门上做的机关叫牛头锁;把用来拖木头带铁环的大钉叫钉牛;把酒杯叫牛眼杯;把利用杠杆原理顶、橇重物的装置叫做牛,如“扎一把牛”、“把这一扇屋牛起来”就是说的这种牛。

有一种喜欢在灰土里旋窝而居的小昆虫,因头上长有一对像牛角样的触角且后退着爬行,小孩子把它叫退牯牛。

还有用山中杂木烧成的黑炭叫牛脚炭。

五、与牛有关的习俗

在会同民间有一些特别习俗与牛密切有关。

正月里(从初一到十五)有些有特殊困难或有特别爱好的人,用萝卜或木头或篾片做成牛的模型,糊上红纸或涂为红色,用竹篮提着挨家挨户、走村串寨给人家送春牛。进到一家就把“春牛”放到堂屋地上,口里念道:“春牛来得早,你屋的阳春好;春牛来得迟,你屋正当时;春牛角耷耷(会同方言读dià),你屋的金子银子着箩拿;春牛角埋埋,金子银子滚进来;滚进冇滚出,你屋是老财主……”唱罢这些祝福恭维的话,主人欢头笑脸地打发来人一双红糍粑(讲义气的还给来人筛茶、端甜酒),叫他到别家去发财。从这一活动可以看出,会同民间是把牛当作吉祥物、当作财神、当作天官(不是说“天官赐福”吗?)来看待的。这里要特别指出,本文所说的是水牛,在会同民间,如果一头*牛突然闯入人家的庭院则被认为是大不吉利的兆头。我们可以这样分析:江南气候温和,多雨少旱,适合水牛生存的条件较好。*牛耐旱耐寒,食量比水牛少,较有适应北方干旱寒冷的能力。江南虽然养的*牛也占一定比例,那是为了利用*牛体型较小,爬坡能力强的优势,以在坡位高、地块小的地方耕作。所以,*牛可能是古时候的人从北方引养到南方来的。而水牛却是南方的土著牛,且不能引养到北方去。况且,南方炎帝是被此方*帝击败的,自然炎帝后裔就对来自北方的*牛敬而远之了。自然,这种恐*心理“遗传”至今。

牯牛和牯牛相遇是要打架的。所以,农夫耕田时腰背上总背着把柴刀,一是为了随时准备修整农具;二是在耕作过程中突然来了别的牛,自家的牛或要求偶或要打架,会狂奔而去,农夫赶快砍断牛缆,以免犁耙杀伤人畜。

牛打架是一场恶战,大人们是不准小孩子围观的,怕的是打输的一方逃跑、打赢的一方追寻,双方都花了眼,会撞人、踩人,很是危险的。如果不是故意让牛打架,而是不及防避,某一方的牛被打死或逃跑时跌死,民间有个不成文的规定:生死各半,也就是生牛和死牛双方的主人各负一半的责任。为了不致牛被打死或不致损耗体力而退膘,就要设法平息它们的恶斗,但喝斥和鞭打都会帮了倒忙,应该用一根长竹竿或木棍吊一挂鞭炮点响后迅即伸在两牛头之间爆炸,使它们受惊而退。

从前有特意放出牛打架的民间活动。这种自愿的比斗,打输或打死的一方自认倒霉;打赢的一方还要给牛披红挂彩以示荣耀,亲友则到牛主人家鸣炮祝贺、饮酒志庆。所以,从前养有大水牯的人家是较有名望的人家。牛斗架以后大伤元气,主人就把早先准备的干*鳝研成粉末调酒灌牛,使之恢复元气。放牛的孩子对牛打架见得多了,也学着牛的样子互相在山坡上角斗,比力气和技巧。如今,在会同连山一带还有大男人穿戴似牛的道具,表演牛打架的民间艺术节目。

在牛市里卖牛不像其他商品交易可以高声讨价还价,而是互相在衣袖筒里扪手指,以“这个娘”、“那个崽”、“驼老倌”、“撮老倌”等一套不被外人知的“黑话”侃价。还往往有中介人“做中”,捞取中介费。

如果到农家去买牛,卖主一定不会把牛响铃出卖。俗话说:“卖牛莫卖响,卖屋莫卖磉。”而且买方要自备牛绹把牛牵走如果忘了自备而非得拿给卖方的牛绹不可则要另外加点钱。这些也是早就形成的规矩。

如果是两家共买一头牛,那就结为“牛亲家”了,就得双方共同出资备办酒菜,共同饮酒自庆。这个程序叫做“吃果实”,实则是为了协商有关养牛、役牛事宜。这些事如果不事先约定,将会导致“众牛瘦、众屋漏、众田栽落后”的结局。

小牛长到两岁以上,就要选取好日子给牛穿上鼻串开告(驯化之义,“告”字有很意思,人张着口在牛的后面训导)了。告牛要天亮之前开始进行,不要让旁人看到,斥牛在私下里进行是对牛的尊重。告牛必须在春天蛙鸣之前开始,要不,之后用牛耕地,牛就会容易口吐白沫。

六、会同方言关于带“牛”字的成语和熟语

一个长得身材高大的人,人们就会讲他(或她)生得“牛高马大”。老百姓是不会讲“身材魁梧”的。

一个人对别人讲的话全然听不进去,别人就会说这是“牛耳朵上弹琴”。后来读书人把这个意思浓缩为“对牛弹琴”。

人在年轻时使得起暴力,读书人说是“年富力强”。但老年人说的是“识不得你有几根牛气马力”。

如果一个人很圆滑或两面挑拨,别人会评价这人是“丝茅草,两面刀;牛尾巴,两边撂”。这和“墙上一根草,风吹两边倒”与“两面三刀”一个意思。

“牛脚冇尖冇过界,马脚冇圆冇出乡。”这是用来形容一个人有些能耐、见过些世面的。

砍倒一棵大树,扛不动,抬不走,必须就地分解,化整为零,就说:“哪里死牛哪里剥。”

事不凑巧,事与愿违,就说:“快刀遇着豆腐切,钝刀遇着韧牛筋。”

如果说话东拉西扯,离开主题,别人听了不得要领,就叫做“牛经踏马经”。

某一件事或一句话能够往后流传,成为典故,就有一句歇后语说:“牛皮放在庞桶上——成了鼓(古)。”

某人做事拖沓,反应迟钝,漫不经心的样子,急性子的人就会说他(或她)“像烈(烫)死了的牛虱婆”。

要是某人评判一件纠纷,不分轻重主次,采取折中主义,就叫做“牛卵三斤半,马卵半斤三”。(另一种子说法是“有理三扁担,无理扁担三”。)

某人欠帐越来越多,就说是“落雨背牛草,越背越重”。

如果某人做事自食苦果,别的地方说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或“木匠戴枷自作自受”,而会同民间说这是“牛跏缆牛吃亏”(耕田时牛脚跨出缆绳之外,缆绳就会磨擦烂牛脚)。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1
查看完整版本: 会同ldquo炎帝故里rdqu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