脚淋巴性水肿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一个健脾养胃除湿行气的办法 [复制链接]

1#

一张养胃方,消除患者5年的痛风后,我才明白:医生本是病人战胜疾病的利刃,现在却成了插在病人心脏的一把尖刀!

师父不仅是我学中医的老师,也是我的人生导师,在他那里我不仅学到了治病救人的真本领,更体会到什么是医者仁心。

师父每次去义诊的地方都不同,跟着他不到半年的时间就能跑遍省内外各地村子。

但是每次下乡义诊前,师父都会带着我上山去拜访一位挚友,两人年轻时因为中医结缘,各有所长,但也经常在一起交流学习。据说他之所以会长住山中,是因为家里的变故,终年不出山,靠着一亩三分地自给自足。

我虽然很向往这样的生活,但因为放不下患者就只能望而观之。

25年前,回去探望师父便上山拜访了他,一开始只是叙叙旧,后来看到一本“痹症”的书,我便请教。

“您这些年不理世事,整日和医书为伴,生活甚是快活啊,您看起来一点都不减当年的风采!”

他笑呵呵地说:你还调侃起我了。

随手拿起一旁的痹症书说:我前段时间研究出一个新知识点,“想消痛风先治脾胃”。

我听后一皱眉头:您怕是在山里待久了吧,痛风怎么能和脾胃有关系,怎么可能?

一来二去的我们争论不休,时间很快过去了。

回来后仔细思考他说的话,觉得还是有几分道理,于是应用到临床上,这一用就是二十多年,对此方子更是爱不释手。

就拿前段时间遇见的一位痛风患者来讲吧,5年前在一次酒局后出现痛风的症状,此后就经常感觉关节疼痛,下肢水肿,严重的时候站起来都是个问题。

细问后发现,患者是一位游泳教练,比较爱吃辛辣刺激的食物和海鲜,再加平常应酬比较多,所以也比较经常喝酒。

看诊后,我发现他舌苔白且厚腻,脉弱。伴有口淡口苦,吃不下饭,经常觉得浑身没劲儿,大便不成形、粘马桶等情况。

辨证后开方:王不留行、川芎、茯苓、当归、白术、山药。

结果用药7剂后,关节疼痛就明显好转,食欲恢复正常,口干口苦的情况消失。药不更方再用15剂后,疼痛消失,下肢水肿恢复正常,可以正常站立、行走。后用5剂巩固疗效,防止病情反复。

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儿呢?

患者舌苔白且厚腻,是脾胃虚弱、体内有湿气的表现,脉弱也是,湿热困重会阻滞经脉,脉道不通就会无力。

这源于爱吃海鲜、辛辣、喝酒,应酬较多,饮食不正常,久而久之脾的负担就会越来越重。再加上患者工作性质原因经常在寒湿的环境中,体内就有痰湿和瘀血就会加重。

那这和痛风有什么关系呢?

中医认为,脾胃居于中焦,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气机升降之枢纽,脾健胃和则气血津液正化有道、五脏六腑充盈强盛,身健力壮自然百病不得,痛风发病也不例外。

脾能生化,疏通血液,还可运输津液,从而濡养肢体;脾弱虚气虚乏源,津液输布失常,此时容易化为痰湿,造成堵塞。

此时脾虚经络运行不利,病邪留滞而发病,痛风也就不请自来。

所以治疗的关键在于健脾养胃、祛湿行气。

方中白术擅长补气健脾,山药补脾和胃,当归擅长补血和血。三药用在一起,增强健脾益气的效果,帮助脾胃恢复运行,运化津液,疏通血液。

脾胃之气得到补益,阳气得到振发,血脉得到畅通,脾胃上的大毛病解决了。

川芎能行气活血,是血中的气药;茯苓有利水渗湿的作用,两药用在一起可以行气、利湿、化痰,保证气血的顺畅运行。

最后用王不留行活血通络,王不留行擅长通利血脉、活血通经,走而不守,以防久瘀化热,也有镇痛的功效。

诸药合用健脾益气、行气化痰、祛风除湿。脾胃养好了,问题就解决了!

如今的我已经60多岁,家里人从劝我退休,到如今劝我多休息休息,因为他们知道我这个倔老头,退休是不可能的事。

因为中医于我而言不再是职业,而是患者手中战胜疾病的利剑!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