脚淋巴性水肿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户外自然课,仅仅是玩耍吗不是学习 [复制链接]

1#
1走到户外,观察和感受自然,实在是教我们做一个不狭隘的人。春天百花盛开,夏天绿叶繁茂,秋天果熟叶落,冬天草木枯寂,这是书本教给我们的一般印象。然而,走到野外去,不,就在你生活的城市小区或公园,只要你愿意睁开眼睛看,就会发现不一样的东西。一阵春风春雨过后,地上铺满了冬青的叶子——它们用绿意坚守冬天,春天来了,就像鸟儿一样抖掉身上的旧羽毛,换上新装。春天确是繁花季,然而,榆树、杨树、柳树,在这个季节已经完成开花、结果、传播种子的全过程。夏季浓荫匝地,蝉鸣高枝,莲放绿池。但仔细留意,夏天也是一个成熟的季节,且不说芒种前后忙收麦,就在城市,我们也可以品尝到各种夏熟水果,如桑葚、桃子、李子,以及南方的枇杷、荔枝等。在人们不留意的地方,很多草本植物已经结籽飘散。夏天还有死亡呢!夏至草,不到夏至这一天就没了踪迹。一些营养不足的叶子,在最繁盛的季节开始变*、萎落,使人想到早夭者。自然界给我们最明白的昭示: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秋天,该是成熟的季节了吧。北方漫山遍野的红叶、*叶,各地秋收也是最忙的。然而,有的植物,偏偏要在这个时候开花,最有名的莫过于秋桂、秋菊了,牵牛花、紫茉莉、百日红这些普通的小花,也仿佛肃杀季节里坚贞的勇士,让人想起秋瑾。如果我们对自然足够喜爱,观察得足够认真,会发现秋天的气温和春天相近,不少植物都会受到迷惑,比如紫花地丁,会在这个季节二次开花。柳芽萌发,几乎要撑开芽胞了。冬天,候鸟南迁,湖面冰封,树木只剩下一副光秃秃的躯干,哪还有什么生机?不!冬天树木的身躯里仍然有温热的血液在流动,那些枝头的小芽千百种形状,全部蕴含着生机,如母腹中的胎儿。冬天,看似沉寂,内里却蕴积着最大的力量。就像西方文明史的中世纪,大学、研究机构、人文主义者全部蕴含于这个被认为是“黑暗”的一千年。没有中世纪,哪来文艺复兴。对于中国来说,没有晚晴,何来“五四”?!前几日,逛书店看到《单读》做的书,封面有一句广告语:在宽阔的世界,做一个不狭隘的人。深以为然。做二十四节气自然课,与这个理念不谋而合。或者换句话说:在宽阔的世界,做一个能够感受其丰富性的人。如此,我们能够理解:除了昼夜之分,还有晨昏(处于过渡和混沌的时段往往更美);除了黑白二色,还有赤橙*绿青蓝紫;除了对错争锋,还有其他更多元、开放的观点;除了生死,我们还有每天每天凡俗的日子,你要学会忍耐,过得健康而诗意;除了英雄和小丑,还有普通人,他们在历史上留不下名姓,却用良善铸就和延续人类社会最低的道德准则,失之免于崩溃。2有的家长会认为,户外的自然教育课堂就是玩耍,在狭小的教室端坐着,由老师耳提面命,考试得分才是学习。这实在是对教育的莫大冤枉。不瞒您说,我也是这种教育的“受害者”。初中时喜欢理科,暑假还借来表哥的物理化学书,提前学习。可是后来发现,老师只对教公式和定理感兴趣,然后反复操练习题,课后一些有趣的小实验,与日常生活结合非常紧密,每次我都等着老师讲,每一次都是失望。后来虽然把理科坚持到了最后,但学得一塌糊涂。书本教给我小孔成像,不如我自己做个手工实验;书本教给我海水是咸的,二十多岁第一次见到大海,偶然舔舐到扑在面颊上的水汽,我几乎惊叫起来:海水是咸的。这里就牵涉到知识的获取问题。大家有没有想到一个问题:什么是知识?进而想想:什么是一手知识?什么是二手知识?什么是公共知识?什么是个人知识?当一个农家儿童被父亲带到地里干活,这是对劳作经验的学习;回到家,母亲安排他给土豆削皮,客人来了搬一把椅子,饭后清扫桌面垃圾,这都是学习。很不幸的是,成为留守儿童后,隔代教育并浸染在电子产品中,很多这样的学习机会没有了。这是我对留守儿童观察的一点心得:他们是农家子弟,但是对农家生活经验的一手知识学习逐渐缺失。于是,只好在书本上学习白鹭,对门前小河边飞过的白鹭却一无所知。最初的知识、原创的知识,都是产生于日常生活经验。因此,翻开唐诗宋词,你会发现,生活在农耕时代的诗人基本都是博物学家。现在,老师在课堂上分析得头头是道,试卷上出的题目看似内涵很深,学生摇头晃脑地背诵,感受诗意,殊不知,最初写下这些的诗人却是实实在在地站在景物前,心有所动才抒发胸臆的。后人只念书本,那就是拾人牙慧,就是隔靴搔痒。念一千遍“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不如到六七月份的荷塘看一看;念一万遍陶潜的“芳草鲜美,落英缤纷”,不如走到春天的蔷薇科的树下,看看花瓣是如何飘落的。当然,并不是说二手知识不重要。人不可能事事亲为,不可能念到李白的“白发三千丈”,就要去寻找三千丈白发,但瑰伟的想象力,同样需要一手知识作为基础。生活在信息爆炸时代,是我们这一代人的幸运,也是不幸。以前,人们获取讯息还得花“七个铜板”买一份报纸;如果没钱,就没法知道。现在人人持有手机,行坐躺卧都离不开,只要有WIFI,就能够通晓天下大事。一样的新闻,你知道我知道他知道,这样的信息是要贬值的,很多时候也和我们没有实际关系。当大家对信息都同频的时候,是一件十分危险的事情。知识也是,公共知识必不可少,但大家知晓的都是同一个话题,你的个人性在哪里?所谓内卷,不过是一个闸口出水,一根独木桥渡河,哪能不拥挤?拥挤的结果,就是堵在管子里闷坏,或者掉到河里淹毙。这样一来,哪能不倦怠,最后干脆躺平罢了。开辟自然课堂,本质上是多元教育的一种,是对学校教育的平行补充。回到苏格拉底的城邦,回到柏拉图的学园,回到夫子时代的课堂,学问都是在广场上、散步时和侍坐时完成的。只是到了工业时代,无论学科设置还是学生管理,都被推到流水线上,纳入到严密的分数和考核中。人被改造得规规矩矩、呆呆板板。所谓的严肃活泼,真是放臭屁。这是对人性的扼杀啊!北渔

谢谢你的鼓励。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